多特中国行毛笔?

廖春华廖春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多特”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毛体”是什么,我懂一点。 题主贴的图片中所谓的“毛体”,其实是在1964年至1970年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持编撰的《标准电码本》和《标准电话簿》里收录的电稿字体(或称电信字符集)。因为当时国内主要的信息交流手段除了电报就是电话,而这两种通信工具发送信息时,都要通过电码输入。由于当时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字体,各地、各机构自行设计的电码符号五花八门,所以文化部决定组织编写一套全国统一使用的电码本和电话簿。

为了让电码本和电话簿具备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文化部专门请了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来编写。其中,电码本由钱三强、许德珩等院士领衔编写,电话簿由周而复领衔编写。收词范围以现代汉语口语为主,兼容部分书面语。编辑时严格遵循“一字难求”的原则,力求准确反映现代汉语的真实面貌。为了标识不同字型的书写特征,编辑们把需要标识的特征写在本字的右上角(如上图所示)。 这套电码本和电话簿于1974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后,很快得到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进程。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字改革成果之一。

至于为什么这种“电稿字体”能够流传下来并拥有一定的用户群呢?一方面是因为其符合汉字作为信息元素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恐怕要拜电脑技术所赐了。因为电脑出现并普及之后,人们使用打字机或者计算机输入信息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到信息内容的可读性和易识别(检索)性。尽管现在电脑的字库极度丰富,各种异形字体层出不穷,然而便于识别(检索)仍是信息处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传统汉字形态的改良字库如“华文新魏”“细明体”等字体因此大行其道,并被广泛使用。这些字体虽然经过了字体设计师们的优化设计,但是文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谓“改良”,也只是对传统字形稍作修饰而已。所以,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这种经过精心设计但仍然属于表意体系的汉字,很好地适应了信息技术的需求,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网页上。

答主认为,题主所说的“毛笔”,应该指的就是这套《标准电码本》和《标准电话号码簿》里的电码字体吧。如果这样,那么这套字体确实称得上“中国发明创造的世界之最”。

那日松那日松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好,正好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不过问题时间更早),所以可以一并回复了。 首先,这个不是真的。 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一名叫做李楠的前辈。在2011年前后,他写了一篇名为《如何评价罗振宇 2017 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 “李楠给罗振宇送了一支笔” 的细节——当然,当时李楠可能没有料到这件事情会发酵到这个程度,毕竟,当时的李楠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吸引到这么多人观看、讨论和转载吧(虽然这本来也不是一篇什么长度的文章)……

至于题主说的那支毛笔画……应该也是假的啦! 最后啰嗦一句啊!如果这篇文章有任何错误的话,一定都是我的错……但是不管怎么样都别让我背锅,谢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