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选手为什么没有交流?

宁晓红宁晓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打乒乓球的大部分都挺孤傲的,并且打球的时候都是想着怎么赢球,而不是去怎么打好球。 就像我们看羽毛球比赛,看到有些球员在场上相互交谈、礼节性问候,感觉很亲切,但是看看乒乓球赛事,很少能看到这种场面出现,这就是因为没有交流的习惯和沟通的需求所以导致运动员在场下相互间比较冷漠。 其实很多运动都是在进行着“无声”的语言交流。

比如自行车赛中的选手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呼吸节奏以适应赛道上的变化;射箭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弓劲来传达着箭手对于弦的张力要求;击剑运动员通过自己出剑的快慢来传递着与对手周旋的策略…… 所以说并不是这项运动决定不去交流和沟通,而是这项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参与者的注意力不能分散到交流上。

乒乓球作为国球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群众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着一个“高手在民间”的说法。这就造成了乒乓球赛事观众人数不少,然而这些观众却普遍对乒乓球规则了解不多,对技术细节更是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 当观众无法真正去了解一场比赛的胜负原因究竟在于队员哪个具体的失误时,讨论胜负也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口水战或者毫无根据的猜测。

于是乒乓球赛场上就只留下了最纯粹的技术较量,而技术交战的双方又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便形成了赛场上下极为专注的氛围,此时任何来自场外的干扰都会影响发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进行什么沟通了。 不过我倒是见过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似乎只存在于职业球员与新球友之间——那就是让球。

之前在俱乐部里跟新来的球友打球,结果我连输几盘。为了保持友谊第二比赛第三的原则(当然主要是保住面子),我就故意让了几分,结果这小子居然一点都不领情,把球打得更猛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国外刚刚退役回来的,可能不知道国内这帮球友已经退化到了什么程度…

许哲瑞许哲瑞优质答主

对于习惯了中国国球的球迷来说,看乒超比赛是最幸福的事儿:运动员会时不时和教练进行一些场上交流,给球迷科普知识点。但是,到了世界大赛舞台上,我们发现运动员很少和场边的教练进行场上有意义的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语系障碍。世界乒坛有三个大的体系: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技术流体系、欧洲为代表的横板两面弧圈球体系和亚非拉为代表的削球体系。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欧洲的横板技术,其使用者母语也大多为英语或源自英语的西语。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流派,其母语语言体系和英语系有着天壤之别,因此,除了个别在日本土肥场练球的中国运动员(比如大梦、波尔卡诺娃)以外,中日韩流派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削球流派为了学习更先进的进攻技术,一般都以英语作为和外国选手、教练交流的工具,如伊朗的阿拉米扬、埃及的阿萨尔。(PS:瑞典的梅尔贝里、德国的华裔老将单晓娜由于语言的原因,不怎么和教练交流场上情况)于是,场上交流就成为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流派和亚非拉削球派的首选。

第二个原因:技术理解障碍。欧洲流派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有遮挡发球的乒乓球规则下,谁能掌握更多的旋转,谁就能在比赛中占据主动。于是,欧洲的训练体系就把训练运动员的转球能力放在第一位。欧洲流派认为在旋转上掌握了主动权,就不需要场外教练太多的指导,因为场外的指导是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场上最新的情况的。而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流派和亚非拉削球派则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和日本队在规则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以前三板为主导,以旋转和落点为突破点的技战术体系。日本队还发展出一个独树一帜的训练流派:用10-15公分的高度发球训练自己的控制落点的能力。而韩国队则更加强调整体的攻防体系,在规则允许下,会采用削球辅助反攻的战术。亚非拉削球派则更加实用主义:根据对方选手的实力、技术风格来选择自己的战术,要么就是和对方“梭梭”大战,要么根据对方实力弱点,果断上手。

第三个原因:教练的培养障碍。欧洲运动员普遍推崇平等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因此在教练和队员的关系上和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流派、亚非拉削球派有着天壤之别,这三派教练多是队员的上级,因此教练有权利对运动员进行干涉。而欧洲流派的教练和运动员是平等的个体,双方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地位是对等的,如果双方在训练、技战术等观念上产生分歧,运动员可以提出更换教练。而且,欧洲流派普遍认为运动员在场上是最有发言权的参与者,因此场外教练不会在场时向场内运动员过多给予指导。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