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八一火箭?

聂源洋聂源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八一火箭发射场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地处边远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干燥而且少雨,它距北京大约1500千米。在这里曾经创造过许多第一: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场自1958年建设到1993年撤除,35年间共执行了100多次包括卫星、导弹在内的各种发射任务。

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叫“东风”一号,1963年成功地发射了3枚。发射台设在山沟的下面,火箭点火以后,沿着地下预设铁轨爬行,从山沟里慢慢地向外移动,升出山沟到预定的位置时,就在这里起飞。由于每次要将几十米长的导弹整体运往发射场,铁路上的桥梁和涵洞都不便于通过,因此发射场不能太远。这枚导弹射程较近,发射场也不能太近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所以,它就建在北京西南大约400千米左右的首都机场附近的偏僻地区——南苑。人们都叫它“南苑靶场”。

1964年开始研制“东风”二号时,需要一种能把燃料和氧化剂加到导弹里去的加注车,当时负责研制导弹试验设备的七机部第一研究院一分院502厂,厂里只有两个搞汽车改装的工人,连一个技术人员也没有。部队派了5个汽车司机帮忙。汽车修造厂听说后,派了3个钳工也来帮忙。大家群策群力,只用了50多天时间,就将加注车研制出来。接着研制工具车、吊车,一分院就把这个修配车间定名为“813修理厂”。后来因为任务增多了,人员增加了,1966年改建为五七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在该厂研制成功以后,就由工人、汽车司机、3个钳工加上6个技术人员组成一个试验队,到南苑靶场做“东风”二号导弹的地面发射试验。当时没有招待所,试验队只能住进仓库。仓库里堆满了行李箱、桌子等很多没用完的战争剩余物资,只能打个地铺。仓库里苍蝇很多,蚊子大得像小蜜蜂。那时汽车也不多,在北京时,每天可以洗一次凉水澡。到这里就只能一周洗一次,还是用的“打水漂”洗澡。

后来,随着研制工作的进展,载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导弹要进行飞行试验。这回试验是在甘肃去往内蒙古的路上进行的。当时的西北大路就是碎石路。从北京出发到靶场,要坐3天两夜的汽车。试验队去的时候,用汽车将导弹整车托运去的。试想,如果导弹万一没发成,还得到2000千米以外把导弹运回来,这种长途运输是不现实的。从试验场回到北京后,一院决定自行设计发射场。发射场设计的负责人就是当时502厂的总工程师刘金琨。现在人们都熟知的塔架式固定发射场就是在那个时候设计出来的。

新的发射场于1967年建成,是座塔架式发射场,位于首都的正西约250千米左右的某地,人们习惯叫它“六七”发射场。第一次在“六七”发射场发射导弹,是1968年4月1日。后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在这个发射场发射的。

1969年12月,中央军委要求,将用于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发射的发射场从酒泉搬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即现在的东风场区所在地)。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修建中的696发射场必须在1970年7月1日具备发射条件。在502厂工作过的工人,大部分调去支援696发射场的建设,而502厂本身也在继续扩大。从502厂分流出来的人员连同813修理厂的人员再次合并,重新建立502厂。1970年3月,502厂组织了一个15人的试验队支援发射场建设。由于502厂是在813修理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试验队就称为“813分队”。这批人首先参加了发射场的建设,他们来到发射场时,发射场有的工棚还没有盖好,风大的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