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奖杯还是拿冠军?
“走狗屎运,拿了个冠军”,这是许多老棋迷对马晓春的调侃。的确,现在提起小马,人们想到的不再是“神童”与“黑马”,而是那些哭笑不得的“尴尬事”。去年,在苏州国际赛事上,他面对“五战五捷”、锋芒毕露的韩国“小旋风”崔哲瀚,竟神奇地连输五局,成了世界棋坛上的大笑柄。而这次上海赛,更是被媒体形容为“脸凑上去让别人抽”,令人啼笑皆非,因为他在八强的对手,是在以前与他交手过的韩国资深九段洪旼宰面前,整整输了201手。
也许,上天对“天才”的惩罚就是让他成为真正的职业棋手,从天才少年到一代枭雄,他用了十年的时间。但时间,他还是用了太多。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33岁的马晓春已经是“大龄”职业棋手了。从13岁就被招入杭州象棋队,17岁进少年班,21岁捧起棋坛宝座,“他几乎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的高处。”杨一清这样评价。然而,当他登上顶峰时,他却忘记了,巨人们也需要向上攀登,而他的肩膀,也许在同龄人中并不粗壮。
如果20多年前,中国的棋坛没有“扶植政策”,一切以实力说话,杨官磷、马晓春、刘小光等会是什么样,我们还是未知数。也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小将成为被裁员的一员,或独自打拼,或另择高枝。但我相信,以他们当时所呈现出来的锐气与才气,不管做什么,都将有所作为。可惜,没有如果。因为他们被给予了“特殊政策”,成为幸运儿。
结果,中国的棋坛成了“富二代”的天堂,“权二代”的阵地。除了几个具有血缘关系的“香饽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外,像杨一清、彭立尧这些“苦孩子”,在棋迷看来都是可造之材。但从这些孩子幼年始,就接受特殊的精英教育,将业余的“象棋”当作职业来培养,虽然后来他们都成了职业棋手,但我们看到,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棋都陷入了“手法化”的泥淖,学了一堆看似高深的“棋招”,却忘了应该怎样去下棋,为什么而下棋。
马晓春“尴尬”的原因,又是什么?他的功力还在,甚至说他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不过分。但面对韩国新生代的强劲冲击,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下意识里总觉得赢了他们有些不光彩,因为他们毕竟年轻、尚不具备与自己抗衡的实力。于是,总想“表现”得谦虚一些,矜持一些,即使赢了,也会主动将功劳让于对手。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当他与对手下棋时,每当自己占优时,却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下得小心翼翼;而一旦落后时,却又穷于应变,以至于将优势拱手相让。中国棋手总喜欢在大赛中意外收获惊喜,但这惊喜过后,却又是更大的意外———败北。
但人生,有胜有负。你不能因为某次战绩优而骄傲和放纵;也不能因为某个失利而颓废和悲观。人生,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也没有什么可以扶上马,送一程。
还是那句话:摸奖杯还是拿冠军,这全在你自己。谁让你自己把冠军拱手让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