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乒乓球遇强则强?

勾雯齐勾雯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问题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个体会。 其次,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将「遇强」与「愈战愈勇」划等号。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遇弱」与「愈战愈勇」也没有直接关系。 我理解题主所谓的「遇强则强」指的是什么:在水平不高或不高的对手面前,本来可以随意发挥的技术和战术,突然因为对手的水平升高而难以施展,由此引申出来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技术水平提升。 这种变化确实会出现在一部分人身上,但原因不是如上所述。

我的理论:技术动作的本质是身体对球的产生规律做出描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击球点、发力顺序、挥拍路径等等;战术是为配合上述技术动作而产生的应对方式。 无论技术还是战术,都是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固定模式的。因此对于每个选手来说,技术的提升与战术的执行都是「模式化」的,也就是可预期且易于控制的。

举例说明:当一名选手发球时,其技术动作由发球姿势(下蹲、站立)\x09+\x09旋转(上旋、下旋)\x09+\x09弧线(高抛、低抛)决定,而其对应的接发球方式也会相应地作出调整。在发球方的每一个参与者心里,都大体有自己对于接发球方可能做出的应对方式的预判。于是双方都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尽可能地执行自己的预案,从而形成相互博弈的结果。这个过程其实是动态的,每一方都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

然而,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对于自己所熟悉的技术与战术往往是过于自信的,而一旦遇到实力与自己相近甚至略强的对手时,这种自信就会转化为「不自信」,此时技术动作的「模式化」特征就凸显出来了——由于每一方都想争取主动,于是双方都会尽可能地去执行各自的预案,而这种「尽善尽美」的执行恰恰会使自己的技术动作显得僵硬而不灵活,同时也会导致失误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水平相差无几,谁率先适应对方的变化并找到对方的漏洞,谁就能占据主动权。于是有些平时打得不错的选手遇到了比自己稍强的对手反而败下来了。

以上是我理解题主所说的「遇强则强」的意思。不过我认为这种「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而是「强弱之争」中的「弱」,是一种「技不如人」的体现。这种「弱」往往使人陷入一种瓶颈而无法突破。

蒯雨欣蒯雨欣优质答主

要理解“遇强则强”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就要从自信心是如何形成的来看。人们在从事某件事情是的自信心水平,是决定他能力和水平发挥程度的最根本因素,人们总是基于对自己实力的判断来形成自信心。那么这个实力的判断,是如何确定的呢?

在对实力进行确定时,一般有两种参照。第一种是最为常用的“内参照”,就是以此前自己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进行比较。比如说在1对1对抗中,此前10次有8次获胜,那么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实力对抗他人,获胜概率很高,就会形成非常良好的自信心水平,能力的发挥就非常顺利。

而当“内参照”资源因为经验不足而不丰富时,人们一般会使用第二种“外参照”,也就是,和那些和自己在相同环境下对抗的他人进行实力对比。当人们觉得自己比他人强大时,也就会认为自己实力较强,形成良好的自信心。而当人们觉得自己比他人弱时,就觉得实力较弱,自信心不够。这种“外参照”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去求职时,如果发现和自己同时竞争职位的人实力比自己弱,就会觉得信心十足,而反之则会信心全无。

根据这个实力判断和自信心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遇强则强”而有人“遇强则弱”。在“外参照”的实力判断环境下,有的自信心较强的人,会将他人能力的提升理解为自己实力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别人比我强,说明我自己还不足以和更强的人对抗,因此我要更加拼命才行”,于是就激发了自己的斗志,自信心和能力的发挥更好;而另一部分自信心不强的人,则将他人能力的提升理解为自己不够强,于是就失去了对抗的信心,就是所谓的“他人比我强,反正我不如他,怎么打都是会输的”,于是自信心下降,能力的发挥也下降。这就是“遇强则强”与“遇强则弱”的根本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