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同化?
简单说就是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体育运动,参加群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或称普遍性)。 下面是我之前写的关于运动同化的文章片段,发布于虎嗅网: 在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2014年全球人均GDP排名》显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GDP平均值为6937美元(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2014年世界GDP总量约为67.25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为7428美元。
同样来自世界银行网站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在世界第一美国的64%左右;若按市场价值计算的GDP,则只相当于美国的35%。 这些数值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GDP在世界上仅处于中等水平,国民参与高水平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并不高。
根据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基准,只有当一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人均1500美元时,该国的体育运动才可能走向大众、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一旦超过人均3000美元这一更高层次的基准线后,这个国家的体育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数据上看,我国GDP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接近全球人均水平的2倍,人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但国民体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呢?
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的钱花得不对路,二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 所谓“花钱买健康”,可究竟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健康呢?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的投入,一般以每周3小时为一个临界点,低于这个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带来的收益将很难抵消参与所带来的成本;高于这个时间,收益和成本的抵消效果则会明显增强。
她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每周3小时的临界值实际上是很接近的,并且都以女性居多——这意味着只要给女孩子一点机会,让她们多参加活动,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繁荣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