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出国际大师吗?

容铭茵容铭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不同意第一个得票最高的答案。原因不跟他说,说多了都是借口。 就拿钢琴来说吧!朗朗的钢琴弹得好吗?当然好,世界顶级了。但是他是国际钢琴大师吗?不是,至少现在不是。他的技术能力在国际顶级舞台有充足的表现机会。但他的音乐表现力只能说一般,没有能在国际上让专业人士和大众都认可的音乐风格存在。因此他只能算是个优秀演奏家,不能算作伟大的钢琴家。

再来说说郎朗的老师——朱雅芬。她教过朗朗,也教过王羽佳、陈萨等国内顶尖的钢琴家。但说到国际上的评价,她是连国内顶级都达不到的水平。为什么?因为她的教学是“拿个谱子教你怎么弹”而非“教你怎么理解这首曲子”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出技术过硬的演奏员,但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钢琴家。

现在的中国钢琴教育是在培养技能熟练的演奏员而不是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家。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钢琴界的悲哀。我们培养了大量的技巧熟练的演奏员,但却缺乏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的具有独特艺术内涵的钢琴大家。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在钢琴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材也越来越丰富,但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那些所谓的名师除了拥有诸多头衔之外,真正拿出手的学术成果却很少。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应具备精湛的技术、全面的曲目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鲜明的个性。而现在国内的许多所谓钢琴家,要么不具备精湛的演奏技术(像朗朗)或者全面的曲目量(多数从事教学的职业生涯较长者如吴迎、周广仁等无一不是重点突出,专攻一首首乐曲,而不是样样精通的全才)。至于所谓的个性与音乐风格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有人说:“中国的音乐家在外国毫无影响力,其原因在于中国人缺少创新的能力……”这话对一半错一半。中国确实缺乏具有创造力的音乐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能够允许音乐家发挥创造力的土壤和环境。在西方任何一个著名的音乐学院,你很难看到完全相同风格的两个学生的作品。而在中国,虽然每年都有不少比赛,也有大量的学生曲集出版,但你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的哪个琴行或培训机构,那里学生弹的曲子基本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是一个培养“标准件”的体系。它重视的是“统一”而非“多样性”。在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而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体制恰恰缺的就是这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所以不能说我们的教育制度缺乏创造力,而是说我们的教育制度难以产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巨匠型人物。但这个制度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出现奇迹般的突破。我们只能期待时间的力量。

万俊尹万俊尹优质答主

中国能出国际大师,现在有的也是国际大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然有出大师的条件。而且现在中国越来越开放,和外域文明的联系越来越紧,这些都为出大师提供了条件。

中国大师太少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限制。因为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不提倡走极端以及对某一问题过于深入的研究,而大师的产生则需要研究者具备探索钻研精神,追求极致的精神。当然,中国也不乏有追求极致的人,比如梁思成,林徽因等等。

还有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实用。对于与现实联系不太紧密的问题缺乏研究的动力。从古到今,中国都缺少象牙塔的学者,虽然有道统与学统之分,但在实际发展中它们离现实都很近。

还有就是我们的语言太过精细,太过适合运用。而我们的邻邦日本由于语言粗疏,所以可以更多关注研究。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浅见,大师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说清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