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motogp?
1.体制问题 跟汽车运动一样,摩托车运动的参与度也是阶层分化很明显。有钱有闲的富人才有兴趣和精力参与其中。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下,这种贵族式的竞技项目注定不会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支持者。而体育竞赛如果没有好的群众基础做支撑是很难办好的。试想一下,一个体育运动连参与者都很少,那么它的竞技水平能高到哪里去呢?参加的人少了,产生的高水平运动员当然就少了(因为高水平运动员都是大量投入和时间才能产生的),这样下来这个运动水平肯定就低了啊!这就是个恶性循环了。而像足球篮球这样的,虽然观赏性很高,但竞技程度并不高(跟其他主流项目相比,注意我是说竞技程度不高不是说其观赏性低),所以仍然可以吸引大量普通人参与,因此其竞技水平虽然不算太高但也算稳定上升。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至于网球羽毛球这样的,由于门槛较高一开始就不会形成太多普通参与者,其竞技水平很难提高,也就无法进入更高水平的竞技舞台。最后的最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乒乓球羽毛球外,其他球类项目的竞技水平都非常差。
2.技术差距 因为起步晚 所以现在在技术上跟其他主流运动比确实有一定差距 但是这个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比如2015年在云南红河举办的亚洲公路摩托车锦标赛,国产赛车上场参赛并拿了亚军。这是国产赛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再比如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16年蒙特卡洛Moto3世界锦标赛 中国小将黄育豪代表KTM赛车夺得杆位 这也是我国摩托车手第一次在世界顶尖摩托赛事上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同时KTM车队的赛品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也证明了中国车在技术和工艺上已经能够与世界顶尖车型一争高低。
成本
对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来说,造价成本越高,普及率就越低。比如F1方程式赛车,造价达到几百上千万的人民币,所以F1的车手也少的可怜,全世界加起来也就100来人。
而场地化MotoGP的造价也不菲,雅马哈YZR-M1造价近20万美金,RC213V的价值超过20万美金!加上MotoGP的后勤保障团队需要50人左右,车队一年的运行费用超过2000万美元!相比GP125和GP300级别的摩托车成本就要小的多了,GP125的造价在2.5万美金左右,GP300的摩托造价在6万美金左右。
比赛场地
场地化MotoGP的跑道必须是专业赛车级别的,全世界也才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专门的摩托车场地,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场地!而小排量的GP比赛要求就低的多了,GP125和GP300级别的赛车可以在F1赛车道上跑,只要把F1赛道拓宽点就能跑!
历史渊源
MotoGP最初其实是FIM(国际摩托车联盟,总部在瑞士日内瓦)在1949年创立的,因为FIM在管理的时候入不敷出,每年都要亏很多钱。后来FIM把管理权就交给了一个西班牙的西班牙摩托车赛事管理公司(西班牙也是摩托车传统强国)
80年代,大奖赛被一家名叫DORNA的传媒公司收购。DORNA将赛事名称改成了MotoGP,FIM不再拥有对该赛事的最高管理权,转而成为该赛事的附属组织,只能为GP制定技术规则和安全规则。大奖赛的运行模式已经和F1一样,都被一家传媒公司垄断经营!这些公司都是资本家开的,只认钱不认人。只要哪个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主办MotoGP,他们就一脚踢开!
美国赛车运动市场每年有100多亿美金的产值,美国人口和汽车产销量是中国的两倍还要多!但是美国人看不上场地化的MotoGP,觉得它没有刺激性!所以虽然DORNA每年都会派人去美国交涉,但是美方根本就不鸟这些西班牙佬!
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发达,并且没有摩托运动的历史和传统,而且中国人对大排量摩托接触和了解不多。举办一场GP比赛的成本达到2000万美元!而且GP是FIM直属的唯一具有官方性质的摩托赛事,在全世界只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MotoGP。DORNA还不一定敢来呢,万一中国人觉得不好看,他们不是白白砸了自己的招牌?
中国人口和汽车产销量都是美国的两倍还要多,MotoGP能在美国发展起来就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人喜欢速度和刺激性的项目,谁看不起中国人了?难道外国人不是人啊?